哨遍·为米折腰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晞。征夫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嗟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闭柴扉。策杖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琴书中有真味。步翠麓崎岖,泛溪窈窕,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欲何之?委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觞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哨遍·为米折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檃括陶渊明《归去来辞》而成,其主旨即是“归去来”,从未归以前之误、去彼来此之急写起,一直写到归来游赏之趣、田园之乐,及家人相聚之欢,最后以随缘自适作结。全词融合了《归去来辞》的“序”与“正文”的精旨,写得周到而浑成,虽是檃括前人文章,但抒写自己的怀抱并自成妙境,实际上也是一种艺术创造。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陶渊明赋《归去来》,有其词而无其声。余治东坡,筑雪堂于上。人俱笑其陋,独鄱阳董毅夫过而悦之,有卜邻之意。乃取《归去来》词,稍加檃括,使就声律,以遗毅夫。使家童歌之,时相从于东坡,释耒而和之,扣牛角而为之节,不亦乐乎?

陶渊明写《归去来兮辞》,文章有词句而没有配声律。我在东坡置地之后,在坡上面建筑了雪堂。人们都笑话雪堂简陋,只有鄱阳人董毅夫过访觉得很喜欢,并有为邻的打算。于是拿来取《归去来兮辞》,稍微加以檃括,使它符合声律,用以赠送给董毅夫。让家中僮仆歌唱,当时僮仆跟随我在东坡上,我放下农具与他唱和,敲击牛角为他打节拍,不是很快乐吗?

为米折腰,因酒弃家,口体交相累(1)。归去来,谁不遣君归。觉从前皆非今是。露未(2)征夫(3)指予归路,门前笑语喧童稚(4)(5)旧菊都荒,新松暗老,吾年今已如此。但小窗容膝(6)闭柴(7)策杖(8)看孤云暮鸿飞。云出无心,鸟倦知还,本非有意。

为了生存而委屈自己,为了追求而离开家庭,身体和内心都已疲惫不堪。回去吧,谁不想我回家呢。我感到从前的生活都不是现在所期盼的。路旁白露尚未干。行人指给我回家的路,门前有嬉笑的孩童。曾经种植的菊田已经荒芜,原先年轻的松树已经悄悄衰老,不得不感叹我如今已和它们一样。只有小窗容我驻足,关紧了院子的大门。拿起拐杖到窗前看风高云淡,暮鸟归巢。云飞天空,本没有心思,暮鸟归巢,也只是本能。

噫!归去来兮。我今忘我兼忘世。亲戚无浪语(9),琴书中有真味。步翠(10)崎岖,泛溪窈窕(11),涓涓暗谷流春水。观草木欣荣,幽人(12)自感,吾生行且休矣。念寓形宇内复几时。不自觉皇皇(13)欲何之?(14)吾心、去留谁计。神仙知在何处?富贵非吾志。但知临水登山啸咏,自引壶(15)自醉。此生天命更何疑。且乘流、遇坎还止(16)

唉!回来吧。可以忘却自己、忘却世界。亲戚们不会乱说话陷害我,只有音乐和文学才能给我带来真正的快乐。在翠山崎岖的小路上散步,叮咚的小溪与我为伴,暗谷里同样有着春的希望。看见草木是何等的繁盛,感叹说生命也该在这里结束吧。自家的破房能算哪一类呢?为什么要担惊受怕不可终日?收敛自己的心思,不管门外的变化。神仙的居所在哪里呢?富贵不是我所求的。我只要常常能登山赏水歌咏一番,用壶中的美酒来超脱自己。此生的命数早已注定。还是顺水漂流吧,遇到险阻避开就好了。

注释

(1)口体交相累:因口欲而拖累身体,因身体不受委屈而影响口欲。交相:互相。

(2)晞:干。

(3)征夫:指行人。

(4)门前笑语喧童稚:言儿童在门前笑语喧哗。

(5)嗟:慨叹。

(6)容膝:仅容下双膝,言居室狭小。

(7)扉:门。

(8)策杖:拄杖。

(9)浪语:乱语。

(10)麓:山脚。

(11)窈窕:美好貌。一说幽深貌。

(12)幽人:隐居的人。这里系作者自指。

(13)皇皇:同“惶惶”,匆忙,心不安貌。

(14)委:顺随。

(15)觞:酒杯。

(16)遇坎还止:意谓随意而安,顺其自然。坎:坑、穴。

创作背景

《哨遍·为米折腰》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一说五月),当时苏轼贬官黄州。此词题序交待了创作背景:有个叫董毅夫的人罢官东川,归鄱阳,途经黄州,与苏轼相聚多日,董毅夫离去时,苏轼作此词相赠。因董、陶与东坡身世、遭遇、个性相近,东坡点化檃括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为歌词以遗董毅夫,就有寄托思归之意。《哨遍·为米折腰》与陶《归去来辞》内容基本相同。苏轼有《与朱康叔》云:“旧好诵陶潜《归去来》,常患其不入音律,近辄微加增损,作《般涉调·哨遍》,虽微改其词,而不改其意,请以《文选》及本传考之,方知字字皆非创入也。”

拼音版

shàobiàn··wèizhéyāo

wèizhéyāoyīnjiǔjiākǒujiāoxiānglèiguīláishuíqiǎnjūnguījuécóngqiánjiēfēijīnshìwèizhēngzhǐguīménqiánxiàoxuāntóngzhìjiējiùdōuhuāngxīnsōngànlǎoniánjīndànxiǎochuāngróngcháifēizhàngkànyúnhóng鸿fēiyúnchūxīnniǎojuànzhīhuánběnfēiyǒu

guīláijīnwàngjiānwàngshìqīnlàngqínshūzhōngyǒuzhēnwèicuìfànyǎotiǎojuānjuānànliúchūnshuǐguāncǎoxīnróngyōuréngǎnshēngxíngqiěxiūniànxíngnèishíjuéhuánghuángzhīwěixīnliúshuíshénxiānzhīzàichùguìfēizhìdànzhīlínshuǐdēngshānxiàoyǒngyǐnshāngzuìshēngtiānmìnggèngqiěchéngliúkǎnhuánzhǐ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夏 华等编译.东坡集.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7.58-60
  • [2]朱靖华 等.苏轼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7.686-692
  • [3]陈如江.一蓑烟雨任平生:东坡词.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4.106-108
  • [4]谭新红 萧兴国 王林森.苏轼词全集 汇校汇注汇评.武汉.崇文书局.2015.21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