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鹿门山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

沙禽近方识,浦树遥莫辨。

渐至鹿门山,山明翠微浅。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

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

金涧饵芝术,石床卧苔藓。

纷吾感耆旧,结揽事攀践。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白云何时去,丹桂空偃蹇。

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登鹿门山》是唐代诗人孟浩然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这首诗先写乘船赴鹿门山沿途所见,再写登山后遥想庞德公当年的行踪,缅怀他的高风亮节,表现了诗人早年对故乡前辈隐士高人的钦羡之情;全篇从清晨写到日暮,景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游程的转换而变化。诗人运笔洒脱自然,或骈或散,状山水景色生动逼真,传达出一种宁静淡远的韵致。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全文

清晓因兴来,乘流越江岘(2)

清晨怀着兴致出门来,小船渡过汉江绕岘山。

沙禽近(3)识,(4)树遥莫辨。

沙洲的水鸟近看才可识别,水边的树木远望不能分辨。

(5)鹿门山,山明翠微(6)浅。

船行款款来到鹿门山,阳光明亮使山岚浅淡。

岩潭多屈曲,舟楫屡回转(7)

岩石间的潭水曲曲弯弯,行船到此每每迂回绕转。

昔闻庞德公(8),采药遂不返。

听说庞德公曾到这里,入山采药一去未回还。

金涧(9)芝术(10),石床卧苔藓。

山涧中适宜生长灵芝白术,石床上滋满了厚厚的苔藓。

(11)吾感耆旧(12)结揽(13)攀践(14)

深深感念这位襄阳老人,系住缆绳举足向上登攀。

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远。

隐居的遗迹至今犹可寻觅,超俗的风格已经远离人间。

白云何时去,丹桂(15)偃蹇(16)

相伴的白云不知何时飘去,栽下的丹桂空自妖娇美艳。

探讨(17)意未穷,回(18)夕阳晚。

寻迹怀古兴味犹未尽,划船归来夕阳落西山。

注释

(1)鹿门山:在今湖北省襄阳市东南。

(2)江岘:江边小山。

(3)方:《全唐诗》校:“一作初,又作相。”

(4)浦:水边。

(5)至:《全唐诗》校:“一作到。”

(6)翠微:青葱的山气。

(7)舟楫屡回转: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川渚屡径复,乘流玩回转。”

(8)昔闻庞德公:《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德公,襄阳人,居岘山南,不曾入城府,躬耕垅亩。荆州牧刘表数延请,不能屈。建安中,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返。

(9)金涧:指风景秀美的山涧。

(10)芝术:灵芝、白术。

(11)纷:盛多。

(12)耆旧:年老的朋友,也指年高望重者,此指庞德公。

(13)结揽:系缆,指停船。

(14)攀践:指登山。

(15)丹桂:桂树的一种,皮赤色。

(16)偃蹇:此处解作妖娆美好的样子。《楚辞·招隐士》:“桂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

(17)探讨:寻幽探胜。

(18)艇:指船。

创作背景

鹿门山在今湖北襄樊东之汉水北岸,东汉末高士庞德曾于此隐居,孟浩然晚年亦隐居于此。《登鹿门山》这首诗是孟浩然早年未隐居鹿门山时所写的诗。是为记录往游鹿门山之经历,表达对隐居此地前贤之向慕心情而作。

文学赏析

《登鹿门山》这首诗开始四句写清晓出发途中所见景物,首二句点明出发时间及方向,“乘流”表明乃由襄阳方面顺流而下。“沙禽”二句写出清晓望中物象,由近及远的是一片清晓的自然景色。“浦”就是自河南南流的白河,在樊城东流入汉水之处,地近鹿门山。“渐到鹿门山”四句,写鹿门山近处山水形色,光辉曲折,颇具胜概。由境地之清幽,可以想见隐居其地昔人之高尚。

“昔闻庞德公”以下至终篇,全为“怀古”,其中可分三层。“昔闻”四句正写庞德公,写其日常生活,显其隐士高风。隐者人生,弃绝世事,唯务养性延年。“金涧”乃形容涧水之清幽,涧多金石则水自清,或涧水鸣响有如金声。“石床”句见庞德公适性自得之生活情状。斫石为床。偃卧其上,而石上滋生苔藓,从而可见隐者之任情自适。以上四句乃就“昔闻”而言。“纷吾感耆旧”六句承上叙述对庞德公遗迹之观感。“纷吾”句言耆旧逸事纷然有感于吾,“耆旧”即指庞德公,于是下句言及攀践之事。“纷”指上两句所写诸事。“隐迹”四句正落到“怀古”,由其隐迹而企高风云“邈已远”,言际溢露出无限企仰之情。“白云”二句反顾上二句落到现景,言际无限寥落之感。高风已远,白云不留,今存遗迹,空余偃蹇之丹桂耳。结末二句双束诗题两面,夕阳对应清晓,以见诗中所写为整日之事,意脉完足。

这首诗是诗人家住襄阳岘山涧南园时登鹿门山写的诗。纵观该诗的整体结构常严多而不从时间上看,诗人从清晨天刚亮的时候写到天黑;从看,诗人到古;从地域上看,诗人从汉江写到鹿在写汉江的时候,既写了汉江水的水流湍急,用多屈曲,舟屡回转”之句,又写了汉江两岸美好景色,用了“沙鸟近方树遥莫辩表襄阳汉江的生态之美。在写鹿时候,先由远及近,再写远看鹿门山的景色渐至鹿明翠微浅”之句;写近看鹿门山的景色,用丹桂空偃蹇”之句;写庞德公时,用了“隐迹今尚存,高风邈高度赞扬了庞德公的人格魅力。总之,这首诗热情洋溢地讴歌家乡襄阳的大好河山,充分展示了鹿门山的文化底蕴。

作者简介

孟浩然

孟浩然(诗星)

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称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生六子。诗与王维并称“王孟”。其诗清淡,长于写景,多反映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有《孟浩然集》。

参考资料

  • [1]邓安生 孙佩君.孟浩然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0年6月版.第1-3页
  •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版.第3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