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留得一钱何足赖!

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存耳先聩。

人将蚁动作牛斗,我觉风雷真一噫。

闻尘扫尽根性空,不须更枕清流派。

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坏。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不停诗有债。

君知五蕴皆是贼,人生一病今先差。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今君疑我特佯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须防额痒出三耳,莫放笔端风雨快。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作此诗时距因诽谤罪下狱只有三四个月,苏轼对别人要罗织他的罪名的行径早有所闻,但他并不稍敛笔端锋芒。这首诗可以看作苏轼下狱前的激愤情绪的集中体现。他笔墨恣肆,隐寓讥讽,嬉笑怒骂,无所顾尽。秦观是他的至友,当然可以写得更直率些,但也表明诗人对仕途的险恶看得太轻。就诗而言,这确实是一首心灵呐喊的好诗。天真坦率,是诗取得成功的根本,但也常常是诗人苦难的根源。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2)留得一钱何足赖(3)

有位诗人穷不可奈,借辆车子搬家却无物可载。恰如杜甫袋里还有一文钱,买了咸盐却买不上青菜。

晚年更似杜陵翁(4)右臂虽存耳先聩(5)

我如今更似杜陵翁,右臂虽好耳朵已聋。

人将蚁动作牛斗(6),我觉风雷真一(7)

现在有人把蚂蚁爬行当作牛斗,我把惊雷闪电只当作耳边风。

闻尘扫尽根性空(8)不须更枕清流派(9)

自觉近来已经变作超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用不着像孙楚那样去“枕流漱石”,人间祸福都是流水行云。

大朴初散失浑沌(10)六凿相攘更胜坏(11)

倏忽当初本是一片好心,见到浑沌没有五宫十分可怜。他用七天帮助浑沌凿成七窍,七窍凿成,浑沌便一命归天。

眼花乱坠酒生风,口业(12)不停诗有债。

饮酒赋诗本是图个痛快酒后狂言,神仙见怪。人生识字便开始糊涂,写出了诗文都要还债。

君知五蕴(13)皆是贼,人生一病(14)今先(15)

佛家把“五蕴”当作罪恶根源,我已经耳聋该可以稍稍心安。

但恐此心终未了,不见不闻还是碍。

可惜佛门道行我没有修成,不见不闻还是心烦意乱!

今君疑我特(16)聋,故作嘲诗穷险怪。

朋友说我作哑装聋,故作怪涛竭尽讥讽之能。

须防额痒出三耳(17),莫放笔端风雨快。

劝我不要自作聪明多说话,防止有一天耳朵长上头顶。

注释

(1)秦太虚:秦观,字太虚。

(2)君不见诗人借车无可载:孟郊《移居》诗:“借车载家具,家具少于车。”

(3)留得一钱何足赖:杜甫《空囊》诗:“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苏轼在这里是翻用其意。

(4)杜陵翁:指杜甫,号杜陵野老。

(5)右臂虽存耳先聩:杜甫《清明》诗“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左耳聋。”聩(kuì),聋。

(6)人将蚁动作牛斗:《晋书·殷仲堪传》载,殷仲堪的父亲曾患过一种奇怪的耳病,听到床下的蚂蚁动,以为是牛斗。

(7)噫:叹息。

(8)闻尘扫尽根性空:佛家把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又进一步把这些器官的感觉称为“六尘”。譬如耳朵是“根”,听觉(闻)就是“尘”。闻尘扫尽,便是失去听觉,根性空,便是耳朵这个器官等于无用。

(9)不须更枕清流派:这里翻用晋代孙楚“枕流漱石”这句名言。诗中的意思是,以流水作枕,是为了洗耳。

(10)大朴初散失浑沌:《庄子·应帝王》说,倏、忽二人在浑沌生活的地方相遇(“浑沌”也是一个人),倏与忽觉得浑沌没有人们都有的七窍,很是可怜,于是便助人为乐,一天帮浑沌凿一窍。浑沌本是活的,谁知七窍凿完,浑沌便死了。大朴,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11)六凿相攘更胜坏:《庄子·外物》说,人的喜、怒、哀、乐、爱、恶这六种情感是“六凿”,人有各种情绪存在,便是“六凿相攘”,不得安宁。攘,侵犯,这里指存在。

(12)口业:佛教语,指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这里喻祸从口出。

(13)五蕴:佛家把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蕴皆是贼”和“六凿相攘”意思相同。

(14)人生一病:指听觉。

(15)差:通瘥,病愈。

(16)佯:假装。

(17)额痒出三耳:隋朝传说,有个叫张审通的秀才,夜间睡梦中在冥府任记录。一次,冥官为了奖励他,在他额头上也安上一只耳朵。审通醒来后,觉得额头发痒,转瞬间果真涌出一只耳朵,比原来的听觉更灵。于是一时传为奇事,称他是“三耳秀才”。但是这只耳朵有如鸡冠,顶在额头上,有损美观。

创作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四岁。这一年,他由徐州改知湖州,三月里动身,四月底到达,此诗即写于途中。到八月,他因讪谤罪下狱,也就是文学史上常提到的“乌台诗案”,《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这首诗作于“诗案”前夕。

拼音版

yùnqíntàijiàněrlóng

jūnjiànshīrénjièchēzàiliúqiánlài

wǎnniángèngshìlíngwēngyòusuīcúněrxiānkuì

rénjiāngdòngzuòniúdòujuéfēngléizhēn

wénchénsǎojǐngēnxìngkōnggèngzhěnqīngliúpài

chūsànshīhúndùnliùzáoxiāngrǎnggèngshènghuài

yǎnhuāluànzhuìjiǔshēngfēngkǒutíngshīyǒuzhài

jūnzhīyùnjiēshìzéirénshēngbìngjīnxiānchà

dànkǒngxīnzhōngwèilejiànwénháishìài

jīnjūnyánglóngzuòcháoshīqióngxiǎnguài

fángéyǎngchūsāněrfàngduānfēngkuài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诗神)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曾上书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诗讽刺新法而下御史狱,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谥文忠。学识渊博,喜奖励后进。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文纵横恣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参考资料

  • [1]孙凡礼 刘尚荣.苏轼诗词选.中华书局.2005.107-108
  • [2]霍松林.宋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397-400
  • [3]王水照 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8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