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郑风·野有蔓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恋歌,写一个露珠未干的早上,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间路上不期而遇,相互倾心,欣喜之情难以抑制。全诗二章,重复叠咏,每章六句,两句一层,分写景、写人、抒情三层,表现出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和典型感情。作为华夏先民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的赞歌,无论是诗意想象,还是真实写照,此诗都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而不同于后世表现男女邂逅的诗作。
译文注释
译文
野有蔓草(2),零(3)露漙(4)兮。有美一人,清扬(5)婉(6)兮。邂逅(7)相遇,适(8)我愿兮。
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亮闪闪。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又艳。不期而遇真正巧,正好适合我心愿。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9)。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10)。
野草蔓蔓连成片,草上露珠大又圆。有位美女路上走,眉清目秀美容颜。不期而遇真正巧,与她幽会两心欢。
注释
(1)郑风:《诗经》“十五国风”之一,今存二十一篇。
(2)蔓草:蔓延生长的草。蔓,蔓延。一说茂盛。
(3)零:降落。
(4)漙:露水圆团的样子。一说形容露水多。
(5)清扬:目以清明为美,扬亦明也,形容眉目漂亮传神。
(6)婉:美好。
(7)邂逅:不期而遇。
(8)适:适合。
(9)瀼瀼:形容露水浓,多。
(10)偕臧:一同藏匿,指消失这草木丛中。臧,同“藏”;一说善,好。
创作背景
《郑风·野有蔓草》是一首恋歌,写的是牧歌般的自由之爱。《毛诗序》认为是美好心愿的诗意想像,曰:“《野有蔓草》,思遇时也。君之泽不下流,民穷于兵革,男女失时,思不期而会焉。”所谓“思遇时”“思不期而会”,即战乱的现实男女失时,只有借诗歌表达心愿;诗意的满足背后是现实的缺陷。明代季本认为是先民婚恋的真实写照,其《诗说解颐》曰:“男子遇女子野田草露之间,乐而赋此诗也。”今人多从此说,且更明确提出这是一首情诗恋歌。从诗歌意境看,《郑风·野有蔓草》确是对先民的自由婚恋的赋颂,但是《毛诗序》对此诗背景的分析,确也不能视为纯粹臆测。《郑笺》说:“蔓草而有露,谓仲春之月,草始生,霜为露也。《周礼》:“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春秋时期,战争频繁,人口稀少。统治者为了繁育人口,允许大龄未婚男女在仲春时候自由相会,自由同居。《风》诗中许多首诗都反映了这一情况。这首《郑风·野有蔓草》就是其中一首。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8
- [2]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128-129
- [3]李 山解读.诗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133-134
- [4]王秀梅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183-184
- [5]程俊英 蒋见元.诗经注析(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258-260
- [6]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