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峒氓

郡城南下接通津,异服殊音不可亲。

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

鹅毛御腊缝山罽,鸡骨占年拜水神。

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柳州峒氓》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用朴素的语言,如实地描写出作者和柳州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接近的情况。头二句写作者初到柳州时的感受;中间四句描写了柳州峒氓的贫苦生活和迷信风俗,富有浓厚的地方色彩;最后两句抒写作者心意,表示愿意入乡随俗。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郡城(3)南下接通津,异服(4)殊音(5)不可亲。

柳州城南连接着四通八达的渡口,峒人服饰不同言语不通无法亲近。

青箬(6)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7)人。

回家去的人拿青箬竹叶裹着盐巴,赶集来的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食品。

鹅毛御腊(8)山罽(9)鸡骨占年(10)水神(11)

用鹅毛装填被褥抵御冬寒,以鸡骨占卜年景祭拜水神。

愁向公庭(12)问重译,欲投章甫(13)文身(14)

为判决案件要靠翻译发愁,真想脱掉官府当纹身峒人。

注释

(1)峒: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的泛称。

(2)氓:民,百姓。

(3)郡城:郡治所在地。这里指柳州。

(4)异服:不合礼制的服饰;奇异的服装。

(5)殊音:异音。特殊的乐音或声音。

(6)青箬:箬竹的叶子。箬竹叶大质薄,常用以裹物。

(7)趁虚:即“趁墟”。赶集。

(8)御腊:就是御寒的意思。腊:腊月,即阴历十二月,是天气很冷的时候。

(9)山罽:山民用毛制作的毡毯一类的织物。这里指用鹅毛缝制的被子。

(10)鸡骨占年:鸡的骨头。古时或用以占卜。

(11)水神:水域之神;司水之神。

(12)公庭:公堂,法庭。

(13)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这里指代士大夫的服装。

(14)文身:在身上刺画花纹。这是古代越地的一种习俗。

创作背景

柳宗元被贬永州司马十年期间,心情一直很郁闷,经常纵情于山水以消忧,不大与人民接近。调任柳州刺史后,思想有所转变。他想到柳州尽管比永州更远离中原,地更偏僻,条件更差,但自己身为一州的长官,与过去在永州任司马闲职时已不同,有了政治实权,在这里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于是深入民间,了解人民的生活、风俗、习惯,关心他们的疾苦。《柳州峒氓》这首诗,就是写他在柳州跟峒氓生活接近的情况的。

拼音版

liǔzhōudòngmáng

jùnchéngnánxiàjiētōngjīnshūyīnqīn

qīngruòguǒyánguīdòng绿bāofànchènrén

émáofèngshānzhànniánbàishuǐshén

chóuxiànggōngtíngwènchóngtóuzhāngzuòwénshēn

作者简介

柳宗元

柳宗元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贞元九年(793)进士,授集贤殿正字,调蓝田尉,拜监察御史。因参加王叔文集团,“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十年后迁为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柳州”。病死任上。柳宗元与韩愈共倡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其诗与韦应物并称“韦柳”。有《柳河东集》。

参考资料

  • [1]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871
  • [2]王松龄 杨立扬 等.柳宗元诗文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3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