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新郎·端午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 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大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
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聊一笑、吊千古。
作品简介
《贺新郎·端午》是宋代词人刘克庄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写端午节的风俗人情,托屈原之事,抒心中怨愤之情。上片以清新欢快的语言描绘端午节的场景风物,下片用嬉笑怒骂的笔调嘲弄往江中投粽子以飨屈原的传说和历史遗习。全词从院内写到陌头,是一幅端午风俗图,但深有寄托,暗含着年华已逝,壮志未酬的抑郁不平之情。
译文注释
译文
深院榴花吐。画帘开、 綀衣(2)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3),新样钗符(4)艾虎(5)。早已有、游人观渡(6)。老大逢场慵(8)作戏,任陌头(9)、年少争旗鼓(10)。溪雨急,浪花舞。
深深的庭院中石榴花刚刚吐艳,我撩起画帘,穿着葛衣摇着绢扇,让风儿把暑气驱除。少男少女各自夸耀着自己的新装,头上插戴着式样新颖的钗符和艾虎。早已有人在江边观看龙舟竞渡。我年纪老大,懒于前去凑趣,任凭裹着头巾的儿郎摇旗击鼓。船桨打起水珠如急雨迸溅,江面上一片浪花飞舞。
灵均标致(11)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12),更怀椒(13)醑(14)。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15),又说是、蛟馋龙怒。把似(16)而今醒到了,料当年、醉死差无苦(17)。聊一笑、吊千古。
屈原的形象是如此高大,暗想他平生佩带兰草以示芳洁,又怀揣香酒礼神肃穆。谁相信千载之后,他会在波涛之下垂涎角黍?又说什么怕蛟龙嘴馋发怒。倘若他清醒地活到今天,还不如当年醉死,免受这般痛苦。姑且以此作为笑谈,来凭吊他英灵千古。
注释
(1)贺新郎:词牌名。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双调一百十六字,前后片各六仄韵。
(2)綀衣:葛布衣,指平民衣着。
(3)结束:妆束、打扮。
(4)钗符:又称钗头符,端午节时的一种头饰。《抱朴子》:“五月五日剪采作小符,缀髻鬓为钗头符”。
(5)艾虎:旧俗端午节用艾作虎,或剪彩为虎,粘艾叶,戴以辟邪。《荆门记》:“午节人皆采艾为虎为人,挂于门以辟邪气。”
(6)观渡:观看龙舟竞渡。《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人伤其死,故命舟楫拯之。”
(7)逢场作戏:原指艺人遇到合适的地方就表演,后指嬉游的活动。
(8)慵:懒得,表明“我”不想参加。
(9)陌头:裹着头巾。陌:头巾。
(10)争旗鼓:摇旗击鼓,为龙舟助威。
(11)灵均标致:屈原风度。屈原字灵均。
(12)纫兰佩:联缀秋兰而佩于身,意谓品德高雅。
(13)椒:香物,用以降神;
(14)醑:美酒,用以祭神。
(15)角黍:粽子。
(16)把似:假如。
(17)差无苦:几乎没有什么痛苦。差,差不多。
创作背景
咸淳三年时值端午节,作者看到路上行人精心打扮,一片喜悦氛围,殊不知国家危如累卵,又想到自己年近八十,却“前后四立朝”,仕途坎坷,屡遭挫折,胸中有许多牢骚不平之气,便借屈原事一吐为快,创作《贺新郎·端午》此词。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李之亮.白话宋词三百首.长沙.岳麓书社.2005.374
- [2]沙灵娜.宋词三百首全译 .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433
- [3]吴熊和.唐宋词汇评·两宋卷(四).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