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曾巩秀才序

广文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有司敛群才,操尺度,概以一法。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之才,其一累黍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者。诿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

有司固不自任其责,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业,其大者固已魁垒,其于小者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曾生橐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求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求生,而生辱以顾予。是京师之人既不求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而贺余之独得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送曾巩秀才序》是宋代文人欧阳修创作的一篇序,这篇序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即由曾巩落选切入,批评朝廷选举制度的刻板、教条,导致人才“失多而得少”的状况,曾巩也因之落选,为其呜不平。第二部分赞扬曾巩在逆境中不怨天尤人,而继续矢志求学的精神,认为自己也由此认识了曾巩的高尚操守。第三部分则安慰曾巩,虽然现在不为人知,但自己却为结识他而感到庆幸,以此勉励他。这篇序语言简练,层次分明,深得韩文意味,而“农不咎岁而菑播是勤”的譬喻尤为精妙贴切。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广文(2)曾生,来自南丰,入太学(3),与其诸生群进于有司(4)。有司(5)群才,操尺度(6)概以一法(7)。考。其不中者而弃之;虽有魁垒拔出(8)之才,其一累黍(9)不中尺度,则弃不敢取。幸而得良有司,不过反同众人叹嗟爱惜,若取舍非己事(10)者。诿(11)曰:“有司有法,奈何不中!”

广文馆的曾巩,来自南丰地区,想进太学,与那里的各位学生一同向考官求教。考官收纳各方有才学的人,按照考试标准,一律以统一的要求衡量。那些不合乎考试要求的就被沟汰;即使是雄伟超出之材,其中有细微之处不合标准,就淘汰他不敢录取。侥幸遇到好考官,也不过同众人一样同情惋惜,好像录取和淘汰不关自己事,推诿地说:“考官有考试标准,不能考中有什么办法。”

有司固不自任其责(12),而天下之人亦不以责有司,皆曰:“其不中,法也。”

考官本来不能承担应有的贵任,而社会上的人也不因此对考官责备,大家都说:“他考不中,是考试有规则的原因啊。”

不幸有司尺度一失手(13),则往往失多而得少。

更有不幸,考官掌握标准有失误,就往往会失去很多人材而得到的很少了。

呜呼!有司所操果良法邪?何其久而不思革也?况若曾生之(14),其大者(15)固已魁垒,其于小者(16)亦可以中尺度;而有司弃之,可怪也!然曾生不非同进(17),不罪有司,告予以归,思广其学而坚其守(18)。予初骇其文,又壮其志,夫农不咎岁(19)菑播(20)是勤,甚水旱则已;使一有获,则岂不多邪?

哎!考官所掌握的果真是优质的考试标准吗?为什么长时间不进行改革呢?何况像曾巩这样的学业水平,他的优秀文章,本己达到雄伟杰出的境界,一般文章,也合乎考试标准;但考官淘汰了他,真是奇怪啊!然而曾巩没有指责同考,不怪罪于考官,把回家乡攻读的想法告诉我,想继续拓展自己学识并坚守原有特色。我起初惊叹他的文章,又赞叹他志向豪壮。正如农夫不责怪灾年收成不好而依然勤奋地开荒播种,那些水旱之灾危害也就不存在了;如果能像这样有所收获,那岂不是能得到很多吗?

曾生(21)其文数十万言来京师,京师之人无(22)曾生者,然曾生亦不以干也。予岂敢(22)生,而生(23)(24)予。是京师之人既不(22)之,而有司又失之,而独予得也。于其行也,遂见于文,使知生者可以吊有司(25)而贺余之独得也。

曾巩囊中装着数十万言的文章来到京师,京师求学的人,没有向曾巩求教的,但曾巩也不凭这些文章谋求人事打通关系。我岂敢要求曾巩给我看文章,而是他委屈自己来拜访我。这正是京师读书人既不能向他求教,考官又失去他,而只有我得知他的缘故。现在他将回家乡,于是看到这些文章,它使我感到,曾巩可凭这些文章怜悯考官而祝贺我独自有识得人材之喜。

注释

(1)曾巩:字子固,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

(2)广文:广文馆。唐、宋均设广文馆,掌教国子监中学习进士业的学生。

(3)太学:宋代国学之一,八品以下官员的子弟及庶人中俊异者皆可入学。

(4)进于有司:指赴礼部应进士试。有司,此处指礼部。

(5)敛:聚集。

(6)操尺度:掌握衡量弃取文章的标准。

(7)概以一法:用同一标准衡量。概,衡量。

(8)魁垒拔出:高超特出。《汉书·鲍宣传》:“朝臣无有大儒骨鲠,自首耆艾,魁垒之士。”颜师古注引服虔曰:“魁垒,壮貌也。”

(9)累黍:古代用黍粒为计量基准,这里指极小的数量。

(10)非己事:与自己无关。

(11)诿:推卸责任。

(12)自任其责:自己承担责任。

(13)失手:发生差错。

(14)业:学业。

(15)大者:指见识,思想。

(16)小者:指文章技巧。

(17)不非同进:不非议一同进考的学子。同进,同求进取者。

(18)广其学而坚其守:扩充自己的学识,坚持自己的操守。

(19)咎岁:责怪年成不好。

(20)菑播:耕耘播种。菑(zī),除草。

(21)橐:口袋。这里用作动词,携带的意思。

(22)求:访求,有赏识的意思。

(23)辱:谦词,犹言承蒙。

(24)顾:探望,访问。

(25)吊有司:意思是试官不选拔曾巩是一件严重的损失。吊,伤痛,与“贺”相对。

创作背景

曾巩二十岁时已名闻四方,深受欧阳修赏识。庆历二年(1042年),曾巩参加礼部主持的进士考试,由于当时录取的标准,以四六骈体时文为标准,曾巩因此落第。欧阳修为曾巩抱不平,于曾巩临行时,写了《送曾巩秀才序》这篇赠序,批评了当时的考试制度,表达了对于后进的关心与鼓励之情。

拼音版

sòngcénggǒngxiùcái

guǎng广wéncéngshēngláinánfēngtàixuézhūshēngqúnjìnyǒuyǒuliǎnqúncáicāochǐgàikǎozhōngzhěérzhīsuīyǒukuílěichūzhīcáilèishǔzhōngchǐgǎnxìngérliángyǒuguòfǎntóngzhòngréntànjiēàiruòshěfēishìzhěwěi诿yuēyǒuyǒunàizhōng

yǒurènértiānxiàzhīrényǒujiēyuēzhōng

xìngyǒuchǐshīshǒuwǎngwǎngshīduōérshǎo

yǒusuǒcāoguǒliángxiéjiǔérkuàngruòcéngshēngzhīzhěkuílěixiǎozhězhōngchǐéryǒuzhīguàiráncéngshēngfēitóngjìnzuìyǒugàoguīguǎng广xuéérjiānshǒuchūhàiwényòuzhuàngzhìnóngjiùsuìérzāishìqínshénshuǐhànshǐ使yǒuhuòduōxié

céngshēngtuówénshùshíwànyánláijīngshījīngshīzhīrénqiúcéngshēngzhěráncéngshēnggàngǎnqiúshēngérshēngshìjīngshīzhīrénqiúzhīéryǒuyòushīzhīérxíngsuìjiànwénshǐ使zhīshēngzhědiàoyǒuérzhī

作者简介

欧阳修

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 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属江西)人。幼贫而好学。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曾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因议新法与王安石不合,退居颍州知州。卒谥文忠。提倡古文,奖掖后进,为北宋古文运动领袖。散文富阴柔之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学韩愈、李白,古体高秀,近体妍雅。词婉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参考资料

  • [1]安越选注.欧阳修小品.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01.85
  • [2]杜维沫选注.欧阳修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01月.124
  • [3]弓保安主编,姜光斗编著.欧阳修散文精品选 原文·注释·译文·赏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12.4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