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其二

建隆家业大于天,庆历春风一万年。

廊庙谋谟出童蔡,笑谈京洛博幽燕。

白沟旧在鸿沟外,易水今移淮水前。

川后年来世情了,一波分护两涯船。

复制 复制

作品简介

《题盱眙军东南第一山二首》是南宋诗人杨万里创作的一组七言律诗。第二首反思历史,痛斥奸臣误国。组诗一方面抒发了对远在金国统治下的中原人民的同情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以饱满的热情歌颂了太祖、仁宗的业绩,表达了盼望统一的强烈愿望。两首诗语言平易、朴实,却潜藏着感人力量。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建隆(1)家业大于天,庆历(2)春风一万年。

宋太祖统一中原,建立宋朝,留下天大的家业,宋仁宗治理国家,盛世春风,太平安定。

廊庙谋谟出童蔡(3),笑谈京洛博幽燕(4)

到了徽宗朝,国家决策都出自童贯蔡京这样的奸臣之手,他们轻敌大意,想要在谈笑间收复幽燕之地,却最终给北宋朝廷带来莫大的危害。

白沟(5)旧在鸿沟(6)外,易水(7)今移淮水前。

过去宋辽分界线在白沟一带,今天宋金的分界线却来到了淮河中流。

川后(8)年来世情了,一波分护两涯(9)船。

希望南北统一以后这种一水分治的局面能够结束,一河波浪可以护送两岸的舟船。

注释

(1)建隆:宋太祖的第一个年号,共四年(960年-963年)。

(2)庆历:宋仁宗的年号,共八年(1041年-1048年)。

(3)廊庙谋谟出童蔡:廊庙:指朝廷。谋谟:谋划国家大政。童蔡:童贯和蔡京, 均是宋徽宗时期手握大权的奸邪之臣。

(4)京洛博幽燕:京洛:唐代指长安、洛阳,北宋都于汴京,则指汴京、洛阳。博:取。幽燕:泛指今河北和辽宁南部地区,唐以前属幽州,战国时为燕国,诗中实指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地域较幽燕要宽。

(5)白沟:属拒马河支流,在今天河北省保定市,是宋辽分界线。五代至宋时,白沟自今河北省定兴县西向东流,经今白沟河镇、霸县信安镇,直抵天津。宋辽以白沟为界,故又称界河。明初白沟改道,故道埋塞,今白沟河在河北省新城县东,北向南流。

(6)鸿沟:战国魏惠王时所开运河,楚汉相争时一度以鸿沟为界,沟以西归汉,沟以东属楚。宋辽或宋金边界都与鸿沟无涉,作者是为组成“巧对”才把鸿沟扯了进来,句意只是说明宋与北方邻国的界河本在遥远的北方。

(7)易水:在河北省西部,为大清河上源之一。易水同白沟一样是北宋北边的界河。自中原沦陷。宋室南迁,金宋界河一下南移千里到了淮河。

(8)川后:水神。

(9)两涯:两岸。

创作背景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高宗百般屈辱地与金人媾和,订下了“割唐、邓二州,以淮水中流划疆”(《宋史·高宗纪六》的和约。从此以后淮河便变成了宋、金二国的分界线,而盱眙正是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宋人出使金国,金人南使宋国,规定都要在盱眙过境,宋人在盱眙执行外交迎送接待任务,看着那碧绿的淮水,当然会产生一种国土日蹙和国势积弱不振的悲伤愤懑心情。宋人在盱眙留下了许多发抒爱国之情的诗歌。

杨万里于淳熙十六年(1189年)以焕章阁学士的身份作为金国贺正旦的接伴使,来到宋金分界线上的重要城镇盱眙。面对淮水北望中原,回顾南方,心中兴起无限感慨,遂写下了这两首七律以及《初入淮河四绝句》等,抒发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感情。

拼音版

jūndōngnánshānèrshǒu··èr

jiànlóngjiātiānqìngchūnfēngwànnián

lángmiàomóuchūtóngcàixiàotánjīngluòyōuyàn

báigōujiùzàihóng鸿gōuwàishuǐjīnhuáishuǐqián

chuānhòuniánláishìqínglefēnliǎngchuán

作者简介

杨万里

杨万里

南宋文学家、理学家

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孝宗初,知奉新县,历大常博士、大学侍读等。光宗即位,召为秘书监。主张抗金。工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齐名,称南宋四大家。初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诗,终自成一家,擅长“活法”,时称“诚斋体”,其特点为: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一生作诗二万余首,但只有四千二百首流传下来,被誉为一代诗宗。其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亦能文。有《诚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