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一首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黑云压城(1)城欲摧(2)甲光向日金鳞开(3)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4)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5)

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半卷红旗(6)易水(7)霜重鼓寒声不起(8)

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9)(13)黄金台(10)(11),提携玉龙(12)(13)死。

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注释

(1)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

(2)城欲摧:城墙仿佛将要坍塌。

(3)甲光向日金鳞开: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

(4)角:军中号角。

(5)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燕脂,胭脂,色深红。此句中“燕脂”“夜紫”皆形容战场血迹。

(6)临:逼近,到,临近。

(7)易水:河名,发源于河北易县。战国时荆轲《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8)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一作“霜重鼓声寒不起”。霜重鼓寒:天寒霜降,战鼓声沉闷而不响亮。声不起:形容鼓声低沉;不响亮。

(9)报:报答。

(10)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天下贤士。

(11)意:信任,重用。

(12)玉龙:指宝剑。传说晋代雷焕曾得玉匣,内藏二剑,后入水化为龙。

(13)君:君王。

创作背景

《雁门太守行》关于此诗系年,有两种说法。一种: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唐宪宗元和九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另一种说法,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元和二年)。

拼音版

yànméntàishǒuxíng

hēiyúnchéngchéngcuījiǎguāngxiàngjīnlínkāi

jiǎoshēngmǎntiānqiūsàishàngyānzhīníng

bànjuǎnhónglínshuǐshuāngzhònghánshēng

bàojūnhuángjīntáishàngxiélóngwèijūn

作者简介

李贺

李贺(诗鬼)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生活困顿,仕途偃蹇。曾官奉礼郎。有“诗鬼”之称,是继屈原、李白之后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后世称李昌谷。《全唐诗》存诗5卷。有《昌谷集》。

参考资料

  • [1]冯浩非 徐传武.李贺诗选译.成都:巴蜀书社,1991:23-24
  • [2]彭定求 等.全唐诗(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3
  • [3]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284
  • [4]温儒敏 等.语文(八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137-139
  • [5]课程教材研究所.语文(九年级下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