遣兴

骥子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

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

鹿门携不遂,雁足系难期。

天地军麾满,山河战角悲。

傥归免相失,见日敢辞迟。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遣兴》为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排律诗(俗称长律)。此诗作于杜甫被俘、被迫远离亲人的时期。该诗追忆了战乱分别前儿子宗武聪明乖巧的往事,讲述了因国家战乱有家难回,骨肉亲人分割两地的苦闷,并抒发了对儿子的思念,希望早日团圆的心情。全诗用情深切,饱含着慈父对幼子的一片深情,真挚感人。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骥子(1)好男儿,前年学语时。

骥子是个乖巧懂事的孩子,前年牙牙学语的时候。

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2)

就知道问家里来的客人的姓名,也能背诵我的的诗了。

世乱怜(3)小,家贫(4)母慈。

世道不太平可怜骥子还是个小孩子,家中贫困,全部仰仗你母亲来照应。

鹿门(5)不遂(6)雁足(7)系难期。

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不知道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天地军麾(8)满,山河战角(9)悲。

全国到处是举着麾旗的军队,战乱不止。

(10)免相失(11),见日敢辞(12)

倘若我能回去跟家人相聚,那就一定要争取早日见面,决不拖延。

注释

(1)骥子:杜甫儿子宗武的小名,这一年刚五岁。

(2)问知人客姓,诵得老夫诗:指骥子三岁时,知道问家里来人来客的姓名,能背诵他父亲的诗。这是称赞骥子的颖悟。

(3)渠:他,指骥子。

(4)仰:依赖。

(5)鹿门:山名,在襄阳(今属湖北)境内,汉江东岸。东汉末,天下大乱,庞德公携全家隐居于此。后成为隐居地的代称,这里意思是未能携全家一同避难。

(6)不遂:不成。

(7)雁足:事见《汉书·苏武传》,大意是,汉求苏武,匈奴单于诡言已死。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大泽中,于是声称:汉天子射上林苑中,得雁,足系帛书,知武所在。单于大惊,只好放还苏武。此处指难以料定何时才能互通音信。

(8)军麾:军旗。形容全国各地都处于战乱之中。

(9)战角:军中号角。

(10)傥:通“倘”,如果。

(11)免相失:免于相互离散。

(12)迟:延迟。

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之后,杜甫携全家从洛阳西逃至奉先(今陕西蒲城),至后又携家北上避难,寄居鄜州(今陕西富县)羌村。756年七月,唐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只身前往,中途为叛军所俘,押至长安,从此与家人天各一方,家庭支离破碎,杜甫回忆前年牙牙学语时娇趣的憨态,遂作《遣兴》遥忆幼子。

拼音版

qiǎnxìng

zihǎonánérqiánniánxuéshí

wènzhīrénxìngsònglǎoshī

shìluànliánxiǎojiāpínyǎng

鹿ménxiésuìyànnán

tiānjūnhuīmǎnshānzhànjiǎobēi

tǎngguīmiǎnxiāngshījiàngǎnchí

作者简介

杜甫

杜甫(诗圣)

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参考资料

  • [1]徐志福编著,古今名人教子诗赏析,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0.06,第20页
  • [2]胡光舟,周满江主编,中国历代名诗分类大典(4),文本人民出版社,1990.07,第59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