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三首·其三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之。
冰雪截肌肤,风飘无止期。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
登城望亭燧,翩翩飞戍旗。
行者不顾反,出门与家辞。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天下尽乐土,何为久留兹。
蓼虫不知辛,去来勿与谘。
作品简介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七哀诗·边城使心悲》是其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译文注释
译文
边城使心悲,昔吾亲更(1)之。
边城的荒凉使人悲伤,过去我就曾经到过这个地方。
冰雪截(2)肌肤,风飘无止期。
冰雪像刀一样割裂皮肤,大风刮得就没有停止的时候。
百里不见人,草木谁当迟(3)。
方圆百里不见人烟,草木茂盛却没有人来管理?
登城望亭燧(4),翩翩飞戍旗(5)。
登上城楼遥望烽火台,只见满城飘动的都是猎猎招展的战旗。
行者(6)不顾反(7),出门与家辞。
行军的人不准备再返回家园,出门时就已经与家人作了长别。
子弟多俘虏,哭泣无已时。
几个孩子都已经被敌方俘虏了,我们为此已经哭了好长时间。
天下尽乐土(8),何为久留兹(9)。
天下可供安居乐业的地方很多,何苦一直在这个地方呆下去呢?
蓼虫(10)不知辛,去来勿与谘(11)。
这就象蓼草上的虫子长期吃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请不要与我们再谈离开边城的事。
注释
(1)更:经历。
(2)截:截取,引申为冻伤。
(3)当迟:胆敢迟缓。
(4)亭燧:古代筑在边境上的烽火亭,用作侦伺和举火报警。
(5)翩翩飞戍旗:戍边的旗子翩翩起飞。
(6)行者:逃难的人。
(7)反:同「返」,返回。
(8)乐土:安乐的地方。见《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9)兹:此,这里。
(10)蓼虫:吃惯了蓼(一种有辣昧的草)的虫子已经不感到蓼是辣的了,比喻人为了所好就会不辞辛苦。蓼:水蓼,植物名,味辛辣。
(11)谘:同「咨」。征询,商议。
创作背景
诗中诗人抒写自己久客荆州思乡怀归的感情。内容和诗人著名的《登楼赋》相似。大约同是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荆州时的作品。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杨国孚等编著.《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12:第76-77页
- [2]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委会.《中华活叶文选(十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版:第3页
- [3]康萱民,铜浅安著.《继往开来的建安文学——还建安文化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上应用的地位》: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08:第130-1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