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简介
《召南·采蘩》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反映人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主要叙写为了采办祭祀所需的用来燎烧的蒿草,主人公大费周章地去寻找和采办的经过和完成祭祀过程的辛劳。诗中采蘩者的身份历来有争议,或说宫女,或说夫人,或说奴仆。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重章叠句。其主要特色在于前两章以一问一答出之,明显地受了原始民歌的影响;末章写其仪容,用“僮僮”“祁祁”,言语虽简,而采蘩者之仪态神情可现。
译文注释
译文
于以(2)采蘩(3),于沼于沚(4);于以(2)用之,公侯之事(5)。
什么地方采白蘩,沼泽旁边沙洲上。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家祭祀用。
于以采蘩,于涧(6)之中;于以用之,公侯之宫(7)。
什么地方采白蘩,采来白蘩溪中洗。采来白蘩做何用?公侯之宫祭祀用。
被(8)之僮僮(9),夙(10)夜在公(11);被(8)之祁祁(12),薄(13)言还归(14)。
差来专为采白蘩,没日没夜为公侯。差来采蘩人数多,不要轻言回家去。
注释
(1)召南:《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召南指周朝召公统治的南方地域。
(2)于以:疑问词,在何处,往哪儿。一说语助词。
(3)蘩:白蒿。生彼泽中,叶似嫩艾,茎或赤或白,根茎可食,古代常用来祭祀。
(4)于沼于沚:沼:沼泽。沚(zhǐ):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一说水塘。
(5)事:中庙祭祀之事。
(6)涧:山夹水为涧。山间流水的小沟。
(7)宫:宗庙。一说蚕室。一说大的房子。
(8)被:同“髲”,首饰,取他人之发编结披戴的发饰,相当于今之假发。一说这里是用为施加之意。
(9)僮僮:繁盛。一说端直貌。一说高而蓬松。一说光洁不坏貌。一说这里用为未成年的僮仆、奴婢之意。
(10)夙:早。
(11)公:公所,指宗庙。
(12)祁祁:繁盛。一说整齐貌。一说舒迟貌。这里用为众多之意。
(13)薄:语气助词,无义。
(14)归:归寝。
创作背景
关于《召南·采蘩》的背景,古代学者有两种说法:一说为祭祀而作,一说为养蚕而作。其主人公采蘩者的身份,历来也有很多说法。《毛诗序》曰:“采蘩,夫人不失职也。夫人可以奉祭祀,则不失职矣。”是以为此乃贵族夫人自咏之辞,说的是尽职“奉祭祀”之事。朱熹《诗集传》则曰:“南国被文王之化,诸侯夫人能尽诚敬以奉祭祀,而其家人叙其事以美之也。”定主人公为“家人”,这是对毛序的一大修正。不过以为那辛勤“采蘩”“夙夜在公”的还是“诸侯夫人”,于诗意未免仍有隔膜。虽然古代贵族夫人确有主管宗庙祭祀的职责,但并不直接从事采摘、洗煮等劳作。《周礼·春官宗伯》称:“世妇,掌女宫之宿戒,及祭祀,比其具。”贾公彦疏谓“女宫”乃指有罪“从坐”“没入县官”而供“役使”之女,又称“刑女”。凡宫中祭祀涉及的“濯摡及粢盛之爨”,均由“女宫”担任。而此诗中的主人公,既称“夙夜在公”,又直指其所忙碌的地方为“公侯之宫”,则其口吻显示的身份,自是供“役使”的“女宫”之类无疑。因此,现代学者多以为这首诗是一首反映宫女们为祭祀而劳作的诗。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3.19-20
- [2]朱 熹.诗经集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6
- [3]李山 解读.诗经.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46-47
- [4]王秀梅 译注.诗经(上):国风.北京.中华书局.2015.25-26
- [5]姜亮夫 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