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石首城
白珪尚可磨,斯言易为缁。
遂抱中孚爻,犹劳贝锦诗。
寸心若不亮,微命察如丝。
日月垂光景,成贷遂兼兹。
出宿薄京畿,晨装抟曾飓。
重经平生别,再与朋知辞。
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迢迢万里帆,茫茫欲何之?
游当罗浮行,息必庐霍期。
越海陵三山,游湘历九嶷。
钦圣若旦暮,怀贤亦凄其。
皎皎明发心,不为岁寒欺。
作品简介
《初发石首城》是南朝宋诗人谢灵运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分四层,前八句叙述被诬与不罪之事,揭露并贬斥了孟颛的险恶用心,歌颂了宋文帝的圣明宽容。接下来八句,写自己再次背井离乡,辞别亲友,出任外宫,前途渺茫,归来无期。再四句写自己打算借这次出任之机去游历名山大川。最后四句,写自己缅怀古人,心中产生共鸣,决心向古入学习,保持高风亮节,不向恶势力低头。这首诗在表现上时以比兴出之,不是一味地作理语,诗中用字典重,既富有书卷气,又无不妥贴稳老,在语言上含英咀华、镕铸新词。
译文注释
译文
白珪尚可磨,斯言(1)易为缁。
白玉的污点还可以磨掉,而遭人诬陷诋毁,就难以申辩了。
遂抱中孚爻,犹劳贝锦诗(2)。
即使是忠信端正的人,也仍然会因谗言而苦。
寸心若不亮(3),微命察如丝。
若不是文帝明了我的一片忠心的话,那我这条小命就会如同细小的丝线一样被轻易断杀了。
日月垂光景(4),成贷(5)遂兼兹(6)。
文帝的恩德像日月一样普照万物,恩赐我出任临川内史。
出宿(7)薄(8)京畿,晨装抟曾飓。
又一次对现在的事物告别,再一次与朋友知己辞别。
重经平生别,再与朋知辞。
过去的山一天时间就离我很远,一路风急浪险,哪里还会有平安回归的时候。
故山日已远,风波岂还时。
千里迢迢舟行万里,广大无边我到底应该去哪里呢?
迢迢万里帆,茫茫(9)欲何之?
要想出游应该去罗浮山,休息的话就去庐山或者霍山停留。
游当罗浮(10)行,息必庐霍(11)期。
登上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畅游湘江游历九嶷山。
越海陵三山(12),游湘(13)历九嶷。
与舜心灵相通就好像早晚相处在一块,想着屈原也感到凄凉。
钦圣(14)若旦暮(15),怀贤(16)亦凄其(17)。
洁白明亮,光明磊落的心迹,决不向谗言恶运低头屈服。
皎皎明发心(18),不为岁寒欺。
注释
(1)斯言:指会稽太守孟颛诬陷他图谋不轨的话。
(2)贝锦诗:指《诗经·小雅》中的《巷伯》诗,其中有“萋兮菲兮,成是锦贝”,意谓进谗言者罗织自己的过失以成罪名,犹如女工用五色丝编织织锦上的花纹一样。贝锦,指像贝的文采一样美丽的织锦。
(3)若不亮:意谓假如不是被宋文帝所信任。亮,相信,信任。
(4)光景:光辉,光亮,比喻恩泽。
(5)成贷:语出《老子》第四十一章“夫唯道,善贷且成”,这里借指有幸保全生命。
(6)兼兹:指出任临川内史。
(7)出宿:出游之意。
(8)薄:至,到。
(9)茫茫:广无边际的样子。
(10)罗浮:山名,在今广东省。
(11)庐霍:指庐山与霍山,分别在今江西与安徽二省,与上一句的“罗浮”都是古来传说中的求仙登遐之处。
(12)三山:指蓬莱、方丈、瀛洲,为古代传说中的三座神山。
(13)湘:指湘江。
(14)钦圣:倾慕圣人。圣,指虞舜,传说大舜南巡死后即葬于九嶷山。
(15)旦暮:早晚。
(16)贤:指屈原,屈原自沉于泪罗江,泪罗为湘江支流。
(17)凄其:凄凉。
(18)明发心:指光明磊落的心迹。明发,黎明,平明。
创作背景
永嘉八年(431年)春,谢灵运离开京都石头城(今南京西南),溯江西上赴任临川内史。其时诗人刚刚在一场政治风波中幸免于难,而前面等待着他的,仍是生死未卜的命运。由于他与会稽太守孟顗构成仇隙,孟上疏告他有“异志”,并“发兵自防,露板上言”,造成他有谋反行为的严重事态。谢灵运不得不仓皇赶到建康,向朝廷剖明心迹。这次宋文帝虽然暂没有治他的罪,可是不准他回始宁的老家,而把他外放到临川(今江西抚州)任职。朝廷心怀猜忌,不惜以杀戮手段诛锄异己,他深知日后的处境更加岌岌可危。这首诗就是在此种境遇和心情下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