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愁怨
枫林凋晚叶,关河迥,楚客惨将归。望一川暝霭,雁声哀怨;半规凉月,人影参差。酒醒后,泪花销凤蜡,风幕卷金泥。砧杵韵高,唤回残梦;绮罗香减,牵起馀悲。
亭皋分襟地,难拚处,偏是掩面牵衣。何况怨怀长结,重见无期。想寄恨书中,银钩空满;断肠声里,玉筯还垂。多少暗愁密意,唯有天知。
作品简介
《风流子·愁怨》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词作,此词抒写离愁别恨,用倒叙法先从饯别之后的心情、感受再写到对离别时难舍难分情景的追忆,在追忆中层层推进,深化离情,在布局上有逆挽之致。全词以化实为虚的手法,将离情别苦写得凄艳哀婉,缠绵悱恻,回味无穷;用笔密致,典朴拙丽,相得益彰。
译文注释
译文
枫林凋晚叶,关河(2)迥(3),楚客(4)惨将归。望一川暝霭(5),雁声哀怨;半规(6)凉月,人影参差(7)。酒醒后,泪花(8)销(9)凤蜡(10),风幕卷金泥(11)。砧杵(12)韵(13)高,唤回残梦(14);绮罗(15)香减(16),牵起馀悲(17)。
深秋的傍晚,枫树林里的叶子在凋落。山川的路途是那样遥远。我怀着凄惨的心情,即将离别这客居的异地,回去了。举目远望,但见江面上笼罩着浓重的暮霭,宿雁的叫声是那样哀怨。在半规凉月的微光里,送行人们的参差身影,还依稀可辨。当一觉醒来,酒意消退了,陪伴我的只有半截残烛,一摊蜡泪。烫金的帘幕正在随风舒卷。户外,很响的捣衣声驱散了我最后一丝幻觉。我忽然发觉她那熟悉的衣香已经消失了,禁不住又悲从中来。
亭皋(18)分襟(19)地,难拚(20)处,偏(21)是掩面牵衣(22)。何况怨怀长结(23),重见无期。想寄恨书(24)中,银钩(25)空满;断肠声里,玉筯(26)还垂。多少暗愁密意(27),唯有天知。
啊,水边的那块平地,我们最后分手的地方。还记得,当时我已是难舍难分,偏偏她还要牵着我的衣服,哀哀掩泣。更何况,此后我们只能永远怀着满腔的哀怨,却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可以预想,我们只能把深长的思念,密密麻麻地写在往来的书信中,或者去弹奏起一支愁肠欲断的曲子,让泪水默默她流下来。啊,这暗藏着的愁苦,这深密的感情怎样计量,只有老天才知道吧!
注释
(1)风流子:词牌名。此词双调一百一十字,前段十二句四平韵,后段十句四平韵。
(2)关河:关塞山河。
(3)迥:辽远。
(4)楚客:作者自称。楚辞《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僚傈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5)暝霭:傍晚的雾气。
(6)半规:半圆形。此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7)参差:散乱不齐貌。
(8)泪花:指蜡泪。
(9)销:消减。
(10)凤蜡:凤凰形状的蜡烛。
(11)金泥:以金粉饰物。
(12)砧杵:捣衣石与棒槌,指捣衣。
(13)韵:声音。
(14)残梦:酒醒后的迷惘状态。
(15)绮罗:素地花纹和有椒眼纹的丝织品,指女子衣裙。
(16)香减:衣香减弱,指恋人不在身边。
(17)馀悲:不尽伤感。馀:不尽,未完。
(18)亭皋:水边平地,即“楚客”与恋人分襟地。亭,平;皋,水旁地。
(19)分襟:与分袂同义,表示别离。
(20)难拚:难于割舍。
(21)偏:偏偏,助词。
(22)掩面牵衣:指昨夜恋人掩面而泣,牵衣惜别。
(23)长结:长期郁结不散。
(24)书:书信。
(25)银钩:字迹,指书法笔势遒劲。
(26)玉筯:玉石筷子,喻美人眼泪。
(27)暗愁密意:无法言传的浓郁愁情。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至七年(1092),周邦彦曾客居荆州近四年,其间,他同当地的一位女郎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元祐七年(1092)秋天,周邦彦将赴任溧水县令,与此女分别,因作《风流子·愁怨》此词。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唐圭璋.全宋词(二).北京:中华书局,1965:604
- [2]叶嘉莹 王强.周邦彦词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2006:153-155
- [3]刘斯奋.刘斯奋诗译宋四家词选·周邦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