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下片专写作者自己的感慨。词人借李广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是典型的借古人酒杯、浇胸中块磊之作。全词将史事典故、前人诗句与自己的感慨情绪化为一体,鲜明地体现了辛词善于用典的特色。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1)。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2)。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3)。落魄封侯事,岁晚田园(4)

汉飞将军李广,曾夜出与友人在田间饮酒,回到灞陵亭,下马住宿营,灞陵尉喝醉了出言侮辱他,虽然来时匆匆,灞陵尉可能还不认识李广将军。但李广将军闻名天下,桃李树虽然不会说话,树下自然成蹊。李将军在南山半腰里,一人一匹马去射猎,误把草丛里的石头当作老虎,弓弦发出了惊人的响声,箭镞射进了石头,把石头都射裂了。这样的英雄没有受到封侯,到了晩年,退居山村,过着耕田地、种菜园的生活。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5)、功名万里,(6)当时、健者(7)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8)

谁去杜曲去种桑麻?我是不去的。我要穿上轻便的短衣,骑上一匹马,到南山去学李广射虎的生活。我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谈笑愉快地过一个幸福的晩年。汉代开拓边疆,打击侵略者,保卫边疆的事业是伟大的,不少的人在这个长约万里的国境线上,建功立业。可是,为什么正在非常需要人材的当时,像李广将军这样有胆略、有才干而且是曾经在边疆建立过奇功伟迹的人,也落职闲居呢?我正在沉思的时候,纱窗外,斜风细雨,送来一阵轻寒。

注释

(1)解雕鞍:卸下精美的马鞍,指下马。

(2)桃李无言: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在《史记·卷一百零九·李将军列传》中曾用此谚语来赞美李广虽然不善辞令,却深得天下人敬爱。这里代指李广。

(3)裂石响惊弦:引用李广射石虎的典故。

(4)岁晚田园:指李广屡立战功却没有被封侯,晚年闲居田园。

(5)开边:指西汉时开疆拓土向外扩张。

(6)甚:为何,为什么。

(7)健者:《后汉书·袁绍传》:“天下健者,岂惟董公。”

(8)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用苏轼《和刘道原咏史》诗“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句意。

创作背景

辛弃疾二十三岁即起兵抗金,南归以后亦所至多有建树。但因为人刚正不阿,敢于抨击邪恶势力,遭到朝中奸臣的忌恨,不仅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理想,且被诬以种种罪名,在壮盛之年削除了官职。他的这种遭遇,极似汉时名将李广。

《八声甘州·故将军饮罢夜归来》这首词写于淳熙十五年(1188年),作此词时,辛弃疾已年四十八。这首词即借李广功高反黜的不平遭遇,抒发作者遭谗被废的悲愤心情。

拼音版

shēnggānzhōu··jiāngjūnyǐnguīlái

jiāngjūnyǐnguīláichángtíngjiědiāoānhènlíngzuìwèicōngcōngwèishítáoyánshèshānhénglièshíxiǎngjīngxiánluòfēnghóushìsuìwǎntiányuán

shuíxiàngsāngyàoduǎnzhùnánshānkànfēngliúkāngkǎitánxiàoguòcánniánhànkāibiāngōngmíngwànshèndāngshíjiànzhěcéngxiánshāchuāngwàixiéfēngzhènqīnghán

作者简介

辛弃疾

辛弃疾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曾任耿京军的掌书记,不久投归南宋。历任江阴签判,建康通判,江西提点刑狱,湖南、湖北转运使,湖南、江西安抚使等职。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其间一度起为福建提点刑狱、福建安抚使。六十四岁再起为浙东安抚使、镇江知府,不久罢归。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有《稼轩长短句》以及今人辑本《辛稼轩诗文钞存》。

参考资料

  • [1]施议对.辛弃疾词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9-81
  • [2]李勤印选注,豪放词派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3.04,第121页
  • [3]辛弃疾.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