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

山东今岁点行频,几处冤魂哭虏尘。

灞水桥边倚华表,平时二月有东巡。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灞岸》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会昌初年回鹘南侵为背景,写诗人在灞岸远眺时的心情,通过想望中东都一带兵士应征、北方边地百姓号哭的情景与盛对帝王东巡的对比,寓今昔盛衰之感,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注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这首诗伤时念乱,出语沉痛。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山东(1)今岁点行频(2),几处冤魂哭虏尘(3)

山东一带在今年总是接二连三地抽丁征兵,看茫茫荒野上有多少冤魂在哭号呻吟。

灞水桥边倚华表(4)平时(5)二月有东巡(6)

我伫立在霜水桥边,背倚着高高的华表,不禁想起那升平年代皇帝每到二月就要东巡。

注释

(1)山东:指函谷关以东。

(2)点行频:多次点兵出征。

(3)虏尘:指征战地。

(4)华表:设於道旁的路标,又桥旁大石柱也称作华表。

(5)平时:指兴平之时。

(6)东巡:传尧舜东巡,至于泰山,此处借指唐天子之巡幸洛阳东都。

创作背景

《灞岸》这首诗可能是会昌二年(842)作。这年八月,回鹘乌介可汗率所部南侵至大同、云州一带,唐朝廷下令征发许、蔡、汴、滑等六镇兵马,准备抗击。诗所反映的是征发军队时情况。

拼音版

àn

shāndōngjīnsuìdiǎnxíngpínchùyuānhúnchén

shuǐqiáobiānhuábiǎopíngshíèryuèyǒudōngxún

作者简介

李商隐

李商隐(七律圣手)

晚唐著名诗人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开成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与温庭筠合称“温李”,与杜牧并称“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

参考资料

  • [1]缪钺.唐诗精华:巴蜀书社,1995:821
  • [2]顾之京.李商隐诗歌精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96:125
  • [3]李淼.李商隐诗三百首译赏:长春出版社,1990:38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