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邬其山

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一阔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忽而又下野,南无阿弥陀。

复制 复制
朗读 朗读

作品简介

《赠邬其山》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31年创作的五言律诗,这首诗的首句平铺直叙,直言总括,要写这二十年来的中华的状况。后三句又用口语化的语言,概括写了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的手段伎俩。全诗明白如话,于幽默诙谐中,寄寓对国民政府军阀政客们的愤怒与鄙弃。

译文注释

译文

逐句翻译

廿年(1)居上海,每日见中华(2)

你在上海居住了二十年,看透了中国社会的奇观。

有病不求药,无聊才读书。

政客们失势装病不求药,无聊时闭门读书遮场面;

(3)脸就变,所砍头渐多。

他们一旦阔气就露原形,杀人如麻依然凶狠阴险;

忽而又下野(4)南无阿弥陀(5)

忽然再度失势通电下野,阿弥陀佛大家谢天谢地。

注释

(1)廿年:二十,廿年,内山于1911年辛亥革命前到中国,至此时,已有二十年。

(2)中华:中国。

(3)阔:阔气,这里引申为得势、上台的意思。

(4)下野:下台。

(5)南无阿弥陀:佛号,是佛教徒经常念诵的。当时下台的军阀政客有的还假称吃斋学佛,这两句就是指这种情况。又,在江浙人的口头禅中“南无阿弥陀佛”又有“谢天谢地”的意思。作者这里语带双关。表现了对当时国民政府的蔑视和冷嘲。

创作背景

《赠邬其山》这首诗作于1931年初春。许广平《鲁迅的诗和邬其山》:“当时,鲁迅先生每天都到内山书店去会晤内山先生欢谈。一天,内山先生感慨地说:‘我在上海住了二十年之久,眼看着中国军阀、政客们的行动,和日本的军阀、政客们的行动,真是处处相同;那就是等待时机,一朝身就要职,大权在握时,便对反对他们的人们,尽其杀害的能事。可是到了局势对他们不利的时候,又像一阵风似地销声敛迹,宣告下野,而溜之大吉了。’鲁迅先生听了这番话以后,颇感兴趣,在第二天便根据内山先生的谈话,写成一首诗赠给他。”

拼音版

zèngshān

niàn廿niánshànghǎiměijiànzhōnghuá

yǒubìngqiúyàoliáocáishū

kuòliǎnjiùbiànsuǒkǎntóujiànduō

éryòuxiànánētuó

作者简介

鲁迅

鲁迅

现代文学的奠基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亭,后改名为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集》、《华盖集》等18部。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也被称为“民族魂”。

参考资料

  • [1]吴传玖.鲁迅诗译读:昆仑出版社,2005年:46页
  • [2]王永培 吴岫光.鲁迅旧诗汇释 (上册):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185-2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