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倒退
山前壁如削,山后崖复断。
向吾达陇首,如海到彼岸。
那知下岭处,栗甚履冰战。
牵前带相挽,缒后衣尽绽。
健倒辄寻丈,徐行廑分寸。
上疑缘竹竿,下剧滚金弹。
岂惟蛇退舍,飞鸟望崖反。
稍喜一径平,犹有千石乱。
仍逢新烧畬,约略似耕畔。
心知人境近,颦末百忧散。
山民茆数把,鬼质犊子健。
腰镵走迎客,再拜复三叹。
谓匪人所蹊,官来定何干?
倘为饥火驱,平地岂无饭?
意者官事迫,如马就羁绊?
我乃不能答,付以一笑粲!
作品简介
《蛇倒退》是南宋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的前半部分描述山势之险峻,行路之艰难,后半部分描述山民简陋的生活情态,他们刀耕火种,貌奇身健,淳朴直率,表达了诗人人在官府、宦海飘萍、身不由己的无奈之情。全诗采用叠用、比喻、陪衬手法,写来精细生动。
译文注释
译文
山前壁如削,山后崖复断。
山前的峭壁象刀削,山后的悬崖如斧凿。
向(2)吾达陇首(3),如海到彼岸(4)。
过去我到达山巅时,就像航海到了彼岸。
那知下岭处,栗(5)甚履冰(6)战(7)。
哪知我下山岭处时,战战兢兢似履薄冰。
牵前带相挽,缒(8)后衣尽绽(9)。
前有人拉带子挽着走,后有人扯衣那管衣服扯破。
健倒(10)辄(11)寻(12)丈,徐行廑(13)分寸。
猛一跌滑出丈多远,一分一寸缓缓前行。
上疑(14)缘(15)竹竿,下剧(16)滚金弹(17)。
上攀神态像揪竹竿,下移情形甚于滚弹丸。
岂惟蛇退舍(18),飞鸟望崖反(19)。
岂只蛇见此山退避三舍,飞鸟望崖也只好回飞还。
稍(20)喜一径平(21),犹有千石乱。
偶遇平路破忧为喜,仍有千石嶙峋杂乱。
仍(22)逢新烧畬(23),约略似耕畔(24)。
路逢农夫山上刀耕火种,好像那平原人从事农耕。
心知人境(25)近,颦末(26)百忧散。
此时心明白已近人烟地,霎时眉头上愁云都消散。
山民茆数把(27),鬼质(28)犊子健(29)。
山间农夫虽只茅房数间,貌丑如鬼体质却如牛健。
腰镵(30)走迎客,再拜复三叹。
他腰别铁铲上前迎客人,一再向我施礼反复慨叹。
谓匪(31)人所蹊(32),官来定(33)何干?
这不是人走的路,你来这究竟有何贵干?
倘为饥火(34)驱,平地岂无饭?
若是为不挨饿来此地,平原上难道吃不上饭?
意者(35)官事迫,如马就羁绊(36)?
想必为公事迫不得已,像马套上缰绳有所羁绊?
我乃不能答,付以一笑粲(37)!
我对这番话不能作回答,只好付以粲然一笑置之。
注释
(1)蛇倒退:山名,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南的一处险峻山岭。
(2)向:往时,过去。
(3)陇首:山巅。
(4)如海到彼岸:借用“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佛家语作比,形容到达山巅后轻松的心情。
(5)栗:同“栗”,发抖,哆嗦,常与“战”连用。
(6)履冰:如履薄冰,这里形容下山时紧张的心情。
(7)战:通“颤”,发抖。
(8)缒:山难爬,用绳子吊着走叫缒。
(9)绽:裂开。
(10)健倒:猛然跌倒。
(11)辄:就。
(12)寻:计量词,古代八尺为一寻。
(13)廑:通“仅”,不过,才。
(14)疑:以为,好似。
(15)缘:扒。
(16)剧:甚于、更加厉害的意思。
(17)金弹:铁丸。
(18)退舍:倒退很远。古时三十里为一舍。
(19)反:通“返”,返还,返回。
(20)稍:此作“已经”讲,与下句“犹”字相呼应。
(21)一径平:一条平坦小路。
(22)仍:频繁。
(23)畬:畬田,实行“火种”的田。放火烧草,就草灰而下种,叫火种。
(24)畔:田界,这里指田地。
(25)人境:人烟之地。
(26)颦末:眉头,眉间。颦,皱眉。
(27)茆数把:用几把茅草为屋,极言居室之简陋。茆,同“茅”,茅草。
(28)鬼质:言山民形貌丑陋。
(29)犊子健:形容山民行走轻快。犊,小牛。
(30)镵:亦名长镵铁头木柄,古时所用的一种挖土工具。
(31)匪:通“非”。
(32)所蹊:所能走的路。蹊,小路。
(33)定:此作疑问词“究竟”用。
(34)饥火:饥饿到极点,犹如腹中有火燃烧。
(35)意者:料想,表示猜测。
(36)羁绊:约束。
(37)粲:笑的样子。
创作背景
《蛇倒退》该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时范成大由广西经略安抚使调任四川制置使;二年春离桂林赴成都。这是他入川路上经归州(治所在今湖北秭归)的一首纪行诗。
拼音版
作者简介
参考资料
- [1]颜其麟注;周蓉译.《三峡诗译》.重庆出版社.1990.06.第253-256页
- [2](宋)范成大著;富寿荪标校.《范石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04.第207-208页
- [3]杨燕译注.《古代文史名著选译丛书 范成大杨万里诗词选译》.凤凰出版社.2011.05.第58-61页